1. 引言
最近看到亚文化这三个字时,会稍微有些火大——无论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表示「想研究某某亚文化」时,还是在音MAD的相关讨论中看到「音MAD本质上就是一种亚文化,所以巴拉巴拉」的论断时。
每当遇到这样的表述,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皱眉。原因很简单:在中文语境下,「亚文化」这个概念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学术研究中,都存在着严重的概念混淆。
我们都知道,「亚文化」一词来源于英语的「subculture」,而一般来说,这个「subculture」指的是在现有主流文化基础上,在其内部寻求与主流差异化的相对小规模文化。因此,它或多或少带有对主流文化和先行文化的另类和抵抗的意味,比如朋克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将二次元等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归类为「亚文化」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误用。按理来说,这里想表达的其实是表示「非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的意思。因此,这类文化现象更准确的英文表达应该是「popular culture」、「pop culture」、「low culture」、「mass culture」等,而非「subculture」。1
至于这种误用的原因,我认为可能出在港台将「subculture」给翻译成了「次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英文中的「sub」前缀本质上类似于「subset(子集)」或「subcategory(子类别)」中的含义,而不是表示低等或低级的「次等」(那应该是low)。因此,将其用作流行文化的同义词之类的用法本质上是不合理的。
2. 「亚文化」的多义性
当然,中文语境中对于「亚文化」一词的混用远不止上面一个例子。基本上来说,在目前的中文语境中,「亚文化」的含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 相对于整体文化的部分文化
- 相对于主流的另类/反文化
- 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大众文化
- 青年文化
- 网络文化
- 宅文化
- 作为一种特定风格的时尚潮流文化(俗称「亚逼」)
老实讲,我认为这是一个危害程度较高的多义词,所以最好尽快对其采取措施。而国内的绝大部分亚文化研究质量都非常低下的原因我认为也来自于此。
3. 负面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很显然,虽然这些不同含义之间并非完全互斥,但它们各自指代的文化现象范畴存在显著差异。当不同的人在讨论完全不同的文化现象时,却都笼统地使用「亚文化」这一术语,必然导致对话失焦,讨论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当然,如果这种概念的多义混用仅限于日常交谈的范畴,或许还不至于让我如此火大。然而,其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恰恰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研究者想要研究亚文化p,在他的理解中,p属于「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大众文化」这一类型的亚文化。这个研究意向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在于,当他开始寻找相关文献时,很可能会基于「亚文化」这一关键词,而误用了针对「作为另类/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q」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
这种研究路径显然经不起推敲。尽管p和q在中文语境下都被笼统地称为「亚文化」,但它们实质上指向着不同的文化现象。针对q建立的理论框架,显然无法直接移植到对p的分析中。然而,正是由于它们共享着「亚文化」这一模糊的标签,研究者往往不加考察就进行理论挪用,最终产出了立论不当的研究成果。更令人火大的是,这些有缺陷的研究又会作为新的「参考文献」被后来者引用。
而这种恶性循环在国内很多亚文化研究领域都可以看到。比如「鬼畜文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大量基于概念混用而产生的问题性文章,在不断被引用和复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逻辑混乱的研究体系。以至于现在,仅从许多相关研究的标题就能看出其理论框架的不严谨。
4. 余谈
面对这种情况,准确用词相当重要。当存在更精确的概念时,我们应当避免使用模糊的「亚文化」一词——比如讨论流行文化现象时,直接使用「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或「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等更准确的术语。
而如果一定非要使用「亚文化」这一概念的话,则必须在研究伊始就明确界定其内涵,具体阐明在本研究中「亚文化」指代的具体是哪种文化现象。
当然,对于参考文献已经如此混乱的当下,在进行文献阅读时,我们也需要格外谨慎,仔细辨析每篇文献中「亚文化」的具体指向,避免将不同语境下的研究成果简单类比或生搬硬套。
总之,在能够充分理解以上这些问题——尤其是「亚文化」的多义性——之前,我的建议是不要使用「亚文化」这个词来思考或讨论任何文化现象。
以上。
Footnotes
- 当然,在二次元中也有一些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subculture的作品(比如所谓的「ガロ系」等地下作品),但现代整体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都是subculture。 ↩︎